——评《重生于康熙末年》
从08年10月开始看小曹,追文时间也有半年了。还记得初得此文时的激动,每日等待更新的焦切。然而半年时间过去,不止是每日等文的心情渐渐淡去,到近来,就连继续的意愿也日益淡薄,甚至,屡次生出放弃此文的念头。
没有真正放弃,一者,阅读已成惯性,每日习惯点开更新;二者,却是始终记得初得此文的惊喜,当初于人物、故事、文笔的认同,轻易不能舍弃。
然而,自己的感觉也好,书评区的反应也好,似乎并不很少人以为,《重生于康熙末年》,感觉渐渐的不如从前。
而这种感觉,尤其以曹颙结束外放,自山东回京开始。
为何。
为何小曹在进行间,渐渐失去意味。或许各有说法。又或许,根本是反对“不如前”的说法。但于我,因曾经真心喜爱了,产生此刻的感觉,却是忍不住想要分析、剖白,找出为何对小曹渐渐不满的根源。
是对自己心情的解释,也是对曾经那样喜爱的作品的交代,希望能与作者商榷。
小曹的故事,入笔很好:半熟不熟的材料背景,野史正说的开阔天地,能吸引多少人的目光,又勾得起怎样强烈的兴趣。看着穿越后的小曹慢慢适应,慢慢成长,慢慢谋划,慢慢规避既定的命运,慢慢的出人头地、结婚生子;同时伴随小曹的脚步,进入一个似曾相识的天地,走近那些似曾相识但又各个不同的人物,借着小曹的眼看到了那样一个似曾相识的宏大广阔的世界……不得不说,移步换景,引人入胜。
引人入胜——吸引着人追逐的,就根本,是“胜”。情节、人物、环境,小说三要素,其中种种出彩者,即是“胜”;波澜起伏,转折俯仰,悲悲喜喜逗得人心跌宕,即是“胜”。
运筹帷幄是胜,阴谋计算是胜,温馨宜人是胜,鬼蜮凄楚是胜,春风得意是胜,平庸守拙是胜……从织造府到小曹山东外任,小曹脚步所至,一条主线上近有旁逸斜出,远则层峦叠嶂,百万字中,可见胜景、胜事不断。
然而当小曹从山东回京,整体的故事,便渐渐失去初时之“胜”:一则,曹家抄家命运已破,亏空的危机解除,心头忧患、牵挂、悬念少了重要一部分;二则,最大的抄家危机解除后,小曹的行文,步入日常生活、家长里短,虽有各种事情累次生出,终不能比前文的波澜。
但,故事所讲述的内容,不当是决定文章引人与否唯一因素或者最关键因素。家长里短,可以写得充实丰富,摇曳生姿;日常琐屑,可以因为精彩的人物生出亮色,可以因为用心别致而饱含情趣。内容描写的琐碎平常,绝不是故事失色的原因。
小曹故事,让人渐渐失望,渐渐放弃的原因,或在于后文着重塑造的一系列人物、在于围绕这些人物的事件:
李家,孙家,白杨氏。
曹家二房,董鄂家。
诸皇子,康熙。
……
这些人物和故事让人不喜。由衷不喜,有的甚至厌恶到极点。
关于小说是不是一定要创造正面、反面人物,是不是一定要表现宣传正面现象、揭露批判负面现象,这样的争论很多,争论的历史也很长久,理论着作多不胜数。不过,就一般读者的心态,怀抱积极,目睹正义,见到人与社会之亮色,总是更易于接受,也值得欣喜。即使是“恶”的,能够用冷静的审丑的心态观察、批评、判断,为时通常不能长久。然而,小曹自山东回京后的一百万字,作者却让人持续“审丑”的工作。如审美也有疲劳,审丑的疲劳程度和产生疲劳的限度频度,或许超出了能够接纳和容忍的底限。
满目灰暗——从主角到配角,从内容实质到形式表现,故事的每一条支线,让人产生这样的感觉。
一、李家。
李家,在小曹的开篇便已经出现。即使不对比《红楼梦》中四大家族,曹李两家“联络有亲”,也是亲近到了极点,早早就进入视线。但除了小曹幼年的一段,珍珠会、望凤庄一段,噶礼横行江南时一段,李家的真正登场,作为重要角色亮相参与故事主线,可以说是到第九卷《谒金门》中才真正开始。同时也是从这里开始,充分见识到了这个家族的龌龊肮脏。
李鼎。
作为李家的庶出二子,在讲究出身、长子长孙支撑家门的时代,似乎本来不该有那么多的戏份,偏偏站到了舞台中间抢到了原本不该属于自己的重要角色——如果要说李鼎一切罪恶的“根源”便在于此,或许也不失为一种解释。庶出是李鼎心中最深的芥蒂,天生聪敏却要处处让位于老实平庸的嫡兄,这似乎确是老天的不公平。而要强的李鼎不肯认命,加上父亲李煦的纵容,所以养成了一副心高气傲,凡事不肯落后的脾气——“心高气傲,凡事不肯落后”,这丝毫不是坏事,自尊自强,原是人向上的动力,发奋振作,庶子如何就不比嫡子。问题在于,李鼎的心高气傲,走的不是“健康”和“正常”的路线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重生于康熙末年请大家收藏:(m.19wxw.com)重生于康熙末年19文学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