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我,锦衣卫,永镇大明一万年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155章 搬救兵
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页
  

“胡大哥一心为国,兄弟佩服。”

方正的这句话倒不是恭维,他看过太多尸位素餐的人,不管是前生还是今世,官员无不是将自己的利益置于国家之上。

胡一刀苦笑着摇头:“别给我戴高帽了,我只求有一天鞑子打来的时候,我能够保护自己的家人。”

方正闻言,心中一动,问道:“胡大哥,你手下现有多少兵马?”

“不怕兄弟笑话,我虽然位居千总,可手下的弟兄不过二百。”

胡一刀不知道方正为什么要问自己这个问题,他补充一句:“如果算上参将大人调配给我的那些军户,总共有五百一十二人。”

靳一川听的不明白,道:“你明明有五百多人,为什么说手下只有二百个弟兄?”

方正给了靳一川一个赞许的眼神,他这个问题正好是自己想要问的。

“这五百个人,能够正常参加训练、按月领饷的只有二百个人,其余三百一十二人,大多是老弱病残,他们不但是军人,也是大明的农民,因为有地要劳作,根本没有办法按时参加训练。”

“说得好听点是军户,其实就是一帮扛着锄头的农民,这样的士兵,我能把他们算进去?”

听完胡一刀的解释,方正才了然。

军户,军户,当然是军在前,户在后。

但是现在朝廷卫所制度废弛,军官只知道往口袋里装钱,对于军队的战斗力根本不重视。

或者说他们只想用最少的花费,养出最听自己话的部队。

毕竟大明的将领是不会在一个地方呆太久的。

与其便宜了别人,还不如趁着在位的时候多捞一点。

权利不用,过期作废。

说到这里,就不得不提一句明朝的军队制度。

想当初明太祖朱元璋逐元漠北,建立了大明王朝。

在明朝初年,设立了四百九十一个卫,三百一十一个所。

军队的总数大约是三百一十多万。

而当时明朝的人口不过八千多万,这就相当于每三十人中就有一个当兵的,这对于国家、人民是个沉重的负担,国家根本养不起这么多的军人。

但是数量如此庞大的军人又不能一下裁掉,不然就会引起社会动荡。

所以朱元璋就采纳了卫所屯田制度。

洪武皇帝也曾说:“今海内宁谧、边境无虞,若使兵但坐食于农,农必受弊,非长治久安之术,其令天下卫所,督兵屯种,庶几兵农合一,国用以舒。”

老朱的想法是好的,毕竟大明朝几乎无仗可打,军士三分守城,七分种田,极大地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环境。

建国之初,最需要的就是与民休息,休养生息。

可是大明王朝不可能永远的安定,它就像是一块肥肉,周边人数较少的国家看到这块肥肉,总想着扑上来咬一口。

光脚的不怕穿鞋的。

所以才会有蒙元残部、瓦剌、鞑子这些部落前仆后继。

这一点,明成祖Judi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,并在京师设立京营,常备军二十万。

但是这二十万的京营在土木堡之变中,被大明战神朱祁镇一朝尽丧。

各地边军陷入危机,甚至连苟延残喘的蒙元残部都能到京师附近耀武扬威。

军制改革迫在眉睫。

所以后来募兵制度应运而生。

到了嘉靖时期,募兵成为主流,卫所制度被进一步的边缘化。

募兵是营伍制度,从上到下依次是总兵、副将、参将、游击、千总、把总等。

卫所制为都指挥使、指挥佥事、千户、百户、总旗、小旗。

方正问道:“那海州卫现在有多少人?”

“咳咳,只有二千号人。”

“什么?”

方正差点以为自己耳朵出问题了,“就算没有满额的五千六百人,那也不能一下看了三分之二吧?”

“这么多的空饷,都被谁吃了?”

胡一刀说道:“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,刘参将有自己的家丁要养,如果把军饷都发下去,那卫所的兵他是带不走的。”

胡一刀的解释很牵强,但却非常实际。

方正当然也明白其中的关卡,但是真正了解了卫所的现状,他对于这个国家的存亡就有了更大的疑虑。

大明,真的还能够拯救过来吗?

它就像是一株百年巨树,虽然它的躯干笔直,在这片森林里它是个庞然大物。

但是它的根已经开始腐朽,被虫蛀、被杂草侵蚀,所有人都知道,这株巨树终有一天会轰然倒地。

所以曾经依靠这株巨树而生的人,不停地把树皮、树枝、树叶往自己家里搬。

却没有人想着去帮它除草、灭虫、浇水。

而这株巨树的拥有者,他雇佣了一批手下,来帮他打理这株巨树。

这群管理者想的也是自己的名声、地位,他们的注意力已经放在了这株巨树的周围,寻找着新的小树。

甚至还想着换一个老板自己会过得更好。

巨树的拥有者已经离开这株巨树好久了,当初是他的爷爷的爷爷栽种了这棵树,他依靠着这株树生活,但是他却不知道该怎么维护、如何保养。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喜欢我,锦衣卫,永镇大明一万年请大家收藏:(m.19wxw.com)我,锦衣卫,永镇大明一万年19文学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
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(第 1/2 页, 本章未完,请翻页)
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