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天,魏广德一进内阁,就叫来芦布。
“茶先不忙泡,你给我把条子送出去。”
魏广德吩咐道,在他面前,是墨迹未干的一张纸条。
魏广德拿起纸条,放在嘴边吹了吹,看上去有些干了,也没折叠,直接交到芦布手里说道:“把条子叫外面的人送到兵部去,交到谭大人手上。”
“是,老爷。”
芦布恭敬的双手接过,正要退出去,忽然又听到魏广德的喊声。
“稍等下,我再写张条子。”
魏广德又铺好一张纸条,提笔快速在上面书写。
片刻后收笔,又是拿起来吹了吹,递给芦布说道:“这张送到工部交给江大人。”
芦布一手一张纸条,答应一声,这才退出值房,快步向内阁外走去。
不过走在路上,芦布还是好奇的看了眼上面的文字。
给江治的字条上文字不多,只是要工部安排山东的船厂造二十条大船,要适合在松花江和黑龙江行驶的大船。
而给谭纶的字条上,文字就多了不少,其中内容让芦布都有些惊讶,因为里面提到一个官署名字。
“奴儿干都司。”
芦布差点叫出来,因为这个地方他也是听说过的,更知道这个衙门虽然还在,但已经搬到辽东那边去了,朝廷实际上已经放弃了这个地方。
虽然没有明文,因为大明是不允许放弃任何领地的,这也是大明的祖训之一。
从成祖开始,皇帝就不允许放弃土地。
虽然在宣德年间奴儿干都司内迁,但朝廷也不敢说放弃那片土地,只是说交给当地蒙古及女真人继续生活在那里,维持大明对那里的统治。
现在,魏广德的字条里就清楚的写着要兵部行文辽东,抽调一个千户所进驻奴儿干城,重建永宁寺。
奴儿干都指挥使司原为元代征东元帅府,明永乐九年正式升级为都司。
奴儿干都司治所在黑龙江下游东岸的奴儿干城,下距黑龙江口约200千米,派到奴儿干都司的官员和驻防军都在这里。
原有卫、所四百余,屯驻军队,辖区东至海,东北包有库页岛,西至斡难河,南接图们江,北抵外兴安岭。
永乐十一年与宣德八年曾二次在奴儿干城修建永宁寺,并立有二碑。
所谓永宁,其实就是祈祷永世安宁之意。
奴儿干都司境内有蒙古、女真、吉里迷、苦夷、达斡尔及少量汉人等民族人民在此生活,多以采捕为生。
辖区内分置卫所,明朝政府还任命各族首领掌各卫所,给予印信,仍其习俗,统其所属,以时朝贡,贡物有海东青、貂皮、马匹、珍珠等土特产品,相当于内地的赋税。
明政府在元代驿站的基础上,恢复了奴儿干通往内地的驿传,密切了奴儿干同明廷的政治联系、经济往来和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,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。
奴儿干都司下辖的三百八十四卫和二十四所,其实主要就是沿黑龙江下游分布,即保障交通,也有充作驿站的目的。
以这些卫所据点,辐射周围区域,以实现大明对当地的统治。
按照魏广德的考虑,自然不会如同当年那样,搞出四百个卫所这么大的规模。
沿途选择几个条件好的卫所重建,建立更加强大的堡垒,进驻一个百户所就足够了。
当初的毛子不也是这样,建立坚固的堡垒,凭借枪炮就可以抵抗数倍与己敌人的进攻。
沿途安排几个据点,剩下几百人就直接进驻奴儿干城,把那里打造成坚固堡垒。
至于库页岛,也可以进驻一个百户所。
实际上,在大明抵达这里的时候,库页岛上也是有常住民的,大明在官方文书里称其为苦夷人。
魏广德翻阅奴儿干都司文献的时候,还曾经让他看到过一个让他深藏在记忆里的地名,那就是“庙街”。
实际上,最早魏广德一直以为庙街是在中俄边境附近,可能就是黑龙江河对岸,毕竟据说满清时期俄罗斯人曾经在这里大肆屠杀过当地百姓,其中也包括汉人。
现在魏广德才知道,原来庙街在奴儿干城,从大地理位置上来说,其实就是库页岛西北端大陆东边,这里也是黑龙江下游的入海口。
好吧,和后世他熟悉的中俄边境,应该说隔的很远很远。
所谓庙街,其实就是奴儿干城南黑龙江江畔一个寺庙汇聚之地,每年一定节日这里就会汇聚许多周围百姓来此烧香拜佛。
看到这里,魏广德就知道,清朝那会儿似乎中国都还统治着库页岛,他就更不会放弃这里。
虽然地方苦寒,但当地还能生存那么多人口,大明自然就更不应该撤出来。
再说,现在明军也算是鸟枪换炮了,有更先进的武器,也不需要像过去那样调集重兵去那里驻守。
安排少量兵马,建立坚固的据点就行了。
一旦这样的办法可行,还可以按此继续向西伯利亚地区深入,逐渐控制更多的区域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隆万盛世请大家收藏:(m.19wxw.com)隆万盛世19文学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