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策行三国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64章 改造,从娃娃抓起(中秋节快乐!)
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页
  

问题并不难,甚至算不上考校杨仪,孙策的意思也不新鲜,黄承彦上次来就提过。只不过说的人不同,份量就完全不同。杨介可以不理会黄承彦,却不敢漠视孙策。孙策身后不仅有黄忠等一千余人,十艘战船,更有孙坚和两万大军,几万黄巾也在赶来的路上。

这个计算结果是对是错并不重要,重要是的杨介看到了孙策的决心。他不是黄承彦,也不是刘表,他不仅有杀人的实力,而且有充足的理由。这个理由冠冕堂皇,让你想反驳都无从反驳起,特别是对那些失去了土地的流民来说,这个理由极具蛊『惑』『性』。

遇到这样人,如果没有实力对抗又不想死,唯一的选择就是认怂。杨介自认没有举家赴死的慷慨,所以很干脆地认怂了。否则就算孙策不杀他,几万黄巾军也会要他的命。

见杨介服软,黄承彦适时出面说情,孙策也借坡下驴,放缓了口气。他对杨仪说道:“其实还有一个办法,你想过没有?”

杨仪虽然聪明而骄傲,毕竟是个孩子,被孙策吓得不轻。虽然孙策说得很客气,他还是唯唯喏喏的连连点头。“请将军指教。”

“最直接的办法是未雨绸缪,让一部分人离开家园,去外面的世界打拼。天下很大,我们不能把目光局限于眼前这几亩田,而应该着眼于天下,将我大汉文明传播到四海八荒。”

杨介点点头。“将军好气魄。”他说得很客套,但杨虑、杨仪兄弟却眼前一亮。就算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,有几个不仰慕那些远征万里、扬威天下的壮举,更何况他们兄弟正当年轻气盛,一心想建功立业。杨家在襄阳算一方豪强,放眼整个南郡就不行了,更别说荆州甚至大汉,积极进取几乎是本能,孙策一下子抛出天下这么诱人的目标,他们岂能不动心。

这就是眼界啊。如果能跟着孙策征服天下,立功封侯,现在拿出土地支持他屯田也是值的。

看到两个儿子眼中的神采,杨介暗自叹了一口气。孙坚运气好,生了这么一个好儿子,能文能武,能哄会吓,论得了大道,耍得了流氓,简直和建立汉家四百年天下的高皇帝一样天纵其才。

也许这是杨家的机会?连黄承彦都主动依附,应该错不了。

杨介心里有了打算,立刻改变了态度,热情地邀请孙策与黄承彦去庄里做客。孙策让黄承彦和杨介商量细节,他却和杨虑、杨仪两兄弟说起话来。被他连哄带吓,这两兄弟乖巧了很多。

“将军,我能向你请教一个问题吗?”杨虑看起来很苦恼。

“请教谈不上,互相探讨吧。”孙策笑道:“不过我读书少,你可别骗我。”

“岂敢,岂敢。”杨虑羞涩地笑笑。“将军让舍弟算那个题,莫非是说大汉如今的困局是读书人虚耗粮食所致?难道天下人不该读书,都去种地?可是我觉得,没有读书人,只有农夫,户口也一样会增加,最后还是人多地少啊。”

孙策看着杨仪。“你也是这么想?”

杨仪忙不迭地点头,此刻的他像杨虑的小跟班。

“你说得没错,没有读书人,户口也一样会增加,最后还是人多地少。我那个问题是一个经过简化的问题,为求语出惊人,难免矫枉过正,有些夸张。实际情况要比这复杂得多,天下读书人可没有这么多。”

杨虑悄悄地松了一口气。

“不过,如果把读书人当成寄食者的代表,这个道理依然是成立的。天下土地总量自有定数,就算是不断垦荒,也不会无限制的增加,能养活的人基本上有个极限。多一个寄食者,就会少一个农夫。因此,寄食者的比例也有一个极限,对不对?”

“对,对。”杨仪掐着手指,又开始算起来。“一夫挟五口,耕百亩,以亩产二石计,可产两百石。五口之家,设有一丁一女一大男一大女一未使女,一丁年食二十石八升,『妇』与大男年各食十三石七斗三升,大女与未使女年各食九石,五口共计六十六升三斗八升,又去杂用,约余百石,可以养活另一个五口之家。粗略估计,寄食者不能超过一半。”

孙策看着杨仪吧啦吧啦的一通口算,着实有些吃惊。他见过这样的孩子,学过珠心算的人比这还夸张,连指头都不用扒,但杨仪肯定没有学过珠心算,这年头连那种算盘还没出现呢,只有摆在盘子里的算珠。

这货天生是个做会计的料。诸葛亮让他筹划粮草实在太对了,可惜这年头的人有点本事就想做官,学而优则仕嘛,圣人教导了。官大一级压死人,谁不想往上爬啊。杨仪最后毁就毁在这权利欲太强上。

我得把这风气扭过来。

“你太厉害了。”孙策挑起大拇指。“亏得我有自知之明,没有和你比算学,要不然我肯定输。”

杨仪咧着嘴笑了,还有点不好意思。

“还回到原本的话题,寄食者的比例是一定的,那是读书人多一些好呢,还是工匠多一点好,又或者是游艺杂耍的人多一些好?”
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喜欢策行三国请大家收藏:(m.19wxw.com)策行三国19文学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
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(第 1/2 页, 本章未完,请翻页)
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