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策行三国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2437章 独宠
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页
  

孙策沉吟良久。“你……担心叔弼受挫?”

孙权解释道:“臣弟并非担心叔弼能力。他一战歼灭刘繇,收复灵渠,便足以证明他受陛下教导多年,学有所成,堪为一方之守。只是此战对手特殊,荆楚水师不足,又居三峡之下流,若曹操孤注一掷,顺水而下,叔弼怕是要吃亏。届时必有人提及他与曹操的翁婿关系,诽谤陛下用人不当。”

孙权顿了顿,又补充道:“陛下常说,用兵当心如止水,洞察微细,方能庙算无遗,应变如流。臣弟担心叔弼受流言影响,患得患失,怕是做不到心如止水。”

孙策觉得有理,下意识地点了点头。他信任孙翊和诸葛亮的能力——退一步讲,就算他们有所失误,吃了亏,也影响不了大局——但他不得不承认孙权所说有一定的道理,曹操的特殊身份可能会影响孙翊的判断,让他做出不理智的决定,为曹操所趁。

孙翊毕竟还年轻。诸葛亮虽然谨慎,内心也是一个死傲娇。他要是犯了轴,可是九头牛拉不回的。

“仲谋,你觉得曹操是诈降?”

“有这个可能。”

“依你之见,当以何人驻守荆楚?”

“若以能力而论,左都护即可,中领军黄忠亦足用,可若是考虑到身份,怕是只有陛下亲自,才能压服众议,以求必胜。臣弟……”

孙策看看孙权,嘴角微挑。“有话就说,不必瞻前顾后。”

“唯,臣弟以为,陛下既行垂拱之制,这些琐细政务不宜操心太过,交付有司即可。军事则不然,陛下宜多留意些,不宜轻易假手于人。兵权在手,根基自固。左右都督虽是自家弟妹,毕竟还是太年轻了,怕是承担不起这么大的责任。”

说着,孙权拜倒在地。“臣弟斗胆妄言,只是为孙氏基业计。冒昧之处,还请陛下海涵。”

孙策俯身,将孙权扶了起来。“仲谋,你说的很有道理,不必如此自谦。这些天,你进步很大啊。”

“谢陛下。”

“起来,再说说你对甄麋二氏这个建议的看法。”

“唯。”孙权重新坐好,看了一眼案上的那份建议。“蒙陛下不弃,委臣弟以重任,这些日子代为处理一些公事,开了眼界,对陛下推行新政的良苦用心有了切身的体会,更感受到任事不易。陛下为万年太年计,复己归礼,警省自抑,臣弟深感钦佩,自愧不如。只是风俗非一日之寒,也很难在短短数年之内见功,走得急了,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。人心本好逸恶劳,陛下宽容,一些人难免恃宠而娇,失了分寸。”

“你是说王仲宣等人疏懒吗?”

“不敢,他们依陛下制定的条件而行,当值时也是很尽心的。虽然闲适,也是记性过人,思维敏捷之故。臣弟惭愧,没有那样的能力,相形见绌。”

孙策笑笑,没说话。孙权与王粲不是很谈得来,王粲也对孙权印象一般。不过孙策亲自复查过王粲的工作,知道王粲事情没少做,他轻松是因为他近乎变态的记忆和敏捷的思维,工作效率特别高。

他当然可以加重王粲的工作量,直到他忙不过来,可这有什么意义呢,除了节省一个人的俸禄之外,只会让王粲对这么职务厌烦。一旦王粲病了——他身体本来就不太好,这几年在他的督促下坚持锻炼,这才强壮了些——或者辞职,他还是要找人来代替他。

这些话,他没有对孙权说,是希望孙权自己去领悟。虽说孙权封在长沙,以后不需要治民,他还是希望孙权能够通晓政务,以后能在朝堂上有一席之地,作为宗室,与朝中文武保持平衡。

从孙权说的这些话来看,他应该是明白了,至少不再指责王粲。

“那你说的是甄麋二氏?”

“不仅是他们,几乎所有的商人都是如此。商人重利,只要有利可图,他们什么都愿意干的。影响朝政,甚至更改陛下拟定的新政,在所不惜。”孙权拿起那封奏疏,轻轻拍了拍掌心。“毕竟,哪怕新政细微的调整,也能为他们带来丰厚的利润。至于朝廷、天下,他们并不在意。”

孙策来了精神。施政者制定政策时要谨慎,这也是他一贯以来的原则。因为基数巨大,任何一点小的调整涉及的利益都是惊人的数量,足以令人智昏。减免口钱的事斟酌到现在还没有实施,就是因为这个政策最后惠及的不是普通百姓,而是家大业大,户口众多的世家、豪强,事实上加剧了贫富分化。

甄麋两家如此热心地以未来税款抵冲债务,这本身就有可疑之处,他当初也怀疑过,只是没看出问题。听孙权这意思,他好像有所发现。

“仲谋,说来听听。”孙策提起案上的茶壶,却发现茶壶已经空了,连忙示意凌统去续水。凌统提了壶,还没转身,周不疑提着一只水壶走了进来,为孙策、孙权续满了水,换了壶,转身出去了。

“陛下可知这数年来物价的变化?”

孙策笑笑。来自于二十一世纪,他太清楚金融的力量了,物价的变化一直是他重点关注的因素,每年都要各郡县上报主要物资的价格变化趋势。这几年经济发展迅猛,部分物价也跟着水涨船高,这里面既有政策引导的作用,也有经济发展本身的因素。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喜欢策行三国请大家收藏:(m.19wxw.com)策行三国19文学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
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(第 1/2 页, 本章未完,请翻页)
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