京师。
漫天雪花纷飞,落在紫禁城的屋檐上,整整一夜的大雪把这里染成了白色。
红墙、绿瓦、黄瓦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白雪,仿佛给这座庄严的建筑披上了一件白绒绒的袄子。
乾清宫,朱祁钰站在殿门口,阵阵白气从他的口中呼出来,宛如一道道利剑。
此时,似乎是害怕朱祁钰冻着,王诚提着一个暖手炉过来,双手恭敬地奉上去。
这个手炉是铜制,里头烧着木炭,热气从内而外冒了出来,温暖着朱祁钰的手。
王诚表情有些担忧地说道:“陛下,今日京师下了大雪,天气寒冷,您还是到殿里头歇息吧,莫要冻着了!”
朱祁钰捧着手炉,说道:“这才不过初冬时节,居然下了这么大的雪。”
王诚没有停顿,下意识回答道:“陛下,大明的冬天不是一向如此,去年也是这时候开始转寒。”
朱祁钰并没有回话,去年他还没有穿越过来,自然不知道具体的情况。
但对于这样的天气,朱祁钰倒是熟悉得很,这可是着名的小冰河时期。
这一时期,极端的天气所带来的寒意,伴随着各种自然灾害,以及粮食减产,都是明朝灭亡的诱因之一。
严格意义上,小冰河期其实是从元朝末年开始,贯穿整个明朝,一直持续到清康熙年间。
这段时期内,最寒冷的时间段正是明朝末年,区间大概在1600年到1650年之间。
整个灾难大概是从弘治末年开始变冷,万历年间变得明显起来,崇祯一朝达到了灾变的高峰。
据气象学家竺可桢教授的《中国近代五千年未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》得出,这是华夏的第四个寒冷期,同时也是温度最低的那一个。
明朝一共276年,其中有史书记载的自然灾害高达1101次,可谓是多灾多难。
明亡于小冰河期,这个说法虽然有些夸张,但极端的天气确实加速了明朝的灭亡。
朱祁钰走入殿内,他继承了冉闵的体质,并不害怕这点寒冷。
但如果朱祁钰不回去,那王诚这些陪伴身旁的近侍太监也只能跟在身边。
为了照顾冻得发抖的小太监,朱祁钰回到暖和的大殿里面,开始处理公务。
朱祁钰的学习能力很强,再加上冉闵模板里那些记忆的指引,他已经可以熟练处理政务了。
这时候,司礼监掌印太监金英前来觐见,带来了今天的奏折。
朱祁钰望向金英,笑着说道:“金大珰,有劳你辛苦送奏折过来。”
金英闻言面露惶恐状,忙俯身行礼道:“陛下,这不过是臣的分内之事,您这般说是折煞臣了。”
说罢,金英再度行了一礼,作为历经数朝的老人,他十分清楚自己的位置。
眼见朱祁钰和金英寒暄完毕,王诚对着金英说道:“师傅,小子给你请礼。”
金英见状微微点了点头,然后吩咐一起来的小太监递上批红的奏折,给朱祁钰审阅批复。
在不少人印象里,明朝太监能权倾朝野、祸乱皇朝,还出了许多着名的宦官,比如魏忠贤、王振和刘瑾等。
除了皇帝的宠幸以外,这些宦官还掌握皇权重要的组成部分——批红权。
这一切,还要追溯到号称“女中尧舜”的张皇后,是她作出了改变朝堂格局的决定。
宣德十年,明宣宗留下“大事白皇太后行”的遗言后离开人世,新皇帝朱祁镇不满八岁,无法理政。
彼时,成为太皇太后的张氏不愿垂帘听政,只能将朝政处理流程变革为“票拟批红”。
这个流程,大致是地方或者朝堂各部司将事务整合成奏疏,递交至通政司初步处理,再将奏疏转递给司礼监。
司礼监根据所涉事项的复杂度进行分类,其中简单的事务,会直接转给对应的部司处理。
那些较为复杂的奏疏,则移送至内阁,由内阁大学士给出处理意见。
内阁初步处理后,一般会把奏疏和处理意见转至对应执行的六部。
如果六部不同意内阁的意见,也会针对性的给出自己的看法,这一步骤叫“部覆”。
最后,内阁根据“部覆”附署正式的处理建议,通常是夹一张字条在奏疏中,这就是“票拟”。
内阁票拟后的奏疏会回到司礼监,由皇帝或者司礼监的太监对内阁的票拟给出“同意”或“不同意”的决定。
如果“同意”,需要将内阁的票拟在奏疏上重新抄一遍,加盖玉玺后,成为正式旨意并转对应的部门去执行。
如果“不同意”则将奏疏退回内阁,让他们重新进行票拟,由于用的是红笔,这一步骤被称为“批红”。
乍一看,批红权似乎很大,太监们通过它参与朝政,也掌握了皇朝诸多事物的决策权。
但实际上并非如此,这个制度巧妙地将朝政的“决策权”一分为二,让内阁和太监都无法拥有真正的决策权。
内阁方面,票拟说到底只是建议,并没有包含任何的决策的成分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大明慈父朱祁钰请大家收藏:(m.19wxw.com)大明慈父朱祁钰19文学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