另一处房间里,付满仓连声叹气,表示大家只顾眼前利益,没有半点长久打算,华兴首长的银子也不是大风刮来的,哪能随意浪费?
对于付满仓这种老实农民来说,本身已受华兴大恩,若是能早些下种,早些收获,为华兴首长省些买粮的银子,才是做人的本分。
侯利民并未对付满仓的抱怨出言附和,而是说起分地之事,以及和务工,参军的异同。
实际上,不管是种地,务工,还是参军,说到底,都是给华兴人干活,让合适的人,去干合适的事,才能达成最佳效果。
问题是对百姓进行区分这件事本身,却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
站在农业部的角度,侯利民非常务实的认为,还是先把愿意种地、能把地种好的人聚拢起来,才是确保粮食丰产的基础。
当然啦,工业部、军事部的想法肯定有所不同。
此时能和付满仓讨论的,主要是种地问题,毕竟他儿子付鹏已经加入开拓团前往云屯,至少的信任度上,付满仓绝对算自己人。
按照付满仓的想法,分不分地的,并非紧要之事,等把地种上,再慢慢讨论不迟,因为分地,误了农时,才是因小失大之举。
不分地,百姓的积极性从何而来?侯利民说出其中关键。
......
关于积极性的问题,付满仓倒是满不在乎,表示干活的给粮,不干活的任其外出逃荒即可。
只要拿捏住粮食,谁还敢不卖力干活。
说起粮食配给问题,侯利民也是有苦难言。
先有华兴入港,后有海贼侵崖,二者因果相承,要说崖东百姓所受劫难,俱为华兴而起,并非荒谬之言。
有鉴于此,管委会给工作组下的命令,便是不许饿死一人,更不能用粮食要挟百姓。
如果出现百姓携家带口外出逃荒的情形,丁鹏、夏浚洲肯定难辞其咎。
如果百姓转而返回榆林港,再行申诉一番,那可就成笑话了。
此时的榆林港内,除了务工人员之外,还有两千海贼俘虏,已经无法容纳大批难民。
若是再将港内容留海贼的流言传出去,华兴人好不容易建立的威信,定会丧失殆尽。
说到底,不是付满仓的主意有问题,而是华兴这边太要面子,存有亏欠心理。
不能用粮食约束百姓,付满仓也没了主意,只说等付瑞回来,这家伙见识广,威信高,或许会有办法。
话题转回到种地上,付满仓要说的可就多了,种了一辈子田,附近的每一寸土地,他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。
当初在湳西农庄帮工的时候,农业部提出两季稻一季玉米的轮作模式,付满仓听着好奇,此时向侯利民询问起来,一是那玉米的产量真有那么高吗?二是这样轮作,地力能承受的住吗?
关于玉米产量的问题,侯利民不敢托大,表示得等春后收割的时候,才能最终确定,但肯定比当下燕朝水稻产量高的多。
至于地力的问题,侯利民向付满仓竖了竖大拇指,不愧是种地老手,眼光就是毒。
之前在榆林港的时候,侯利民也曾和本地土着交流,有说两季的,也有人表示仅一季便须休耕,第二季的收获聊胜于无,至于三季轮作,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。
说来说去,还是卡在肥料问题上,燕朝没有化肥,光靠粪肥,根本撑不起三季轮作的耕种之法。
既然付满仓提到地力问题,侯利民便让他讲讲,你们本地人到底是如何进行农业筹划的?
对于崖州农耕,付满仓讲了两种做法。
早期的时候,崖州黎多汉少,地广人稀,百姓仅作一季耕作,在施肥一项上,并不上心,每亩亦能收获一担有余。
待一处地力耗尽,便转到它处,加上水中有鱼、树上有果、林中有兽、山中有绵,海边晒盐,只要略微勤恳,便无衣食之忧。
随着各处人员漂流而来,汉人渐渐占据近海良田,部分黎人豪强亦改汉姓,习汉俗,数代之后便自称汉族,或为熟黎,部分黎人则进入深山,被本地人称为半熟黎、生黎等。
其实,半熟黎,生黎之中,也有不少是贫苦汉人入山而改,并无严格族群区分。
随着汉人增多,像付家这样的大户,不再轻易荒废土地,而是招引佃户,深耕细作,才有了两季稻的耕作之法,即便是这样,由于肥料供应不足,每季的亩产并无更大飞跃。
实际上,此时的崖州农业,最大的进步反而是地力的维持,通过引进汉人农家肥的制备经验,有效杜绝了土地抛荒现象。
用付满仓的话来说,种地一项,首要便是积肥,在这方面,各乡大户都极为重视,家中均雇有专门铲粪的农户,倒是那些小户人家,靠着勤勉,能维持一季丰收,便是高手了。
听付满仓说起乡中种田的道理,侯利民心中暗自思忖,大户之所以是大户,还是有两把刷子的,华兴人要想带领百姓度过难关,不拿出些高超手段来,怕是很难服众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华兴传奇请大家收藏:(m.19wxw.com)华兴传奇19文学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