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厚熜甫听王琼之言,心中大骇不已。
王琼果如自己所思一般,不过是无外力之时,则于杨廷和内斗;若有外来压力,则同气连枝,一同抵御。
如若其互相有仇怨,朱厚熜尚可从中牟利,打击一批,而拉拢一批。
可若同气连枝,则朱厚熜只能束手无策!
盖其眼下,尚未独揽大权,暂时不能与之翻脸。
至于掀桌子,则更是不可能……
然。
待王琼后言发之,则令朱厚熜陷入深思!
因王琼之言,实乃老成谋国之言耳!
眼下己甫登大位,股下龙椅尚未坐热,手中之权,更是微乎其微。
向使赶走杨廷和,难道不会有稻廷和邪?
非也!
盖与杨廷和相谋者,皆正德遗老,乃由想法相同,故成一党。
若杨廷和去位,明日便来一个稻廷和、赵廷和、资廷和。
若是无法从根本处解决问题,即使解决再多内阁,结果也不会有丝毫变化。
且杨廷和去位,如今糜烂局势,谁又能一力承担?
甚至于因为内阁走马观花,频频更换执政之人,最终只会使朝政恶化。
届时!
一个残破的大明,与之有何益处?
并无!
甚至于,可能会身死国灭。
朱厚熜不知道乃是历史上崇祯便是如此做,且也确确实实亡国,自挂东南枝!
崇祯自天启七年八月登基,截止崇祯十七年三月自缢,短短十七年半时间,换掉首辅近达二十人,内阁大学士前后足有五十人相继登场,为人所戏称“崇祯五十相”。
五十位内阁大学士中,有二十七人被罢黜、免职、戌边、死亡(非正常),占据总人数一半有余。
替换八十位九卿,其中兵部尚书有十三人中,有四位被诛杀或下狱。
刑部尚书先后登场有十七人;户部尚书先后登场有八人,其中四人被诛杀或下狱,或殉职、或削职。
诛杀总督七人,巡抚十一人,另加被捕之时自杀一人。
蓟辽总督半年之内频换五人。
可谓开历代之先河,纵观历史闻所未闻也!
然如此频繁换,于国何益?
无益。
且容易导致令出多门,朝令夕改,朝政因此混乱不堪,行政效率极其低下!
不想着解决根本问题,反而在一些边边角角挑刺,想着解决不了问题,就把有问题之人给解决,他不死没人死!
同理!
朱厚熜此时亦然!
只要其尚未掌权,没有找到合适代替杨廷和之人,无论换多少人,最终结果依然如此,还会使朝政败坏!
且王琼还举了两个非常有内涵成例!
一:是汉宣帝刘询与霍光!
二:是汉质帝刘缵与梁冀!
霍光、梁冀皆是大将军,又俱为权臣!
一个是“如芒在背”主角,一个是“跋扈将军”主角。
且皆有拥立之功,甚至于权倾朝野,无人不深深忌惮。
然刘询与刘缵二人做法截然不同!
前者潜龙在渊,等待时机,对霍光百依百顺,惟有因皇后一事,偶有纷争。
后者锋芒毕露,口不择言,对梁冀百般厌恶,直言跋扈将军,被人鸩杀!
王琼一语双关,以刘询宽慰天子,以刘缵告诫皇帝,不可谓不用心良苦!
且既未明言天子需避让杨廷和,从而青史记录,让皇帝有失颜面,又未之言杨廷和奸臣,但却让其坐实奸臣之实,无论杨廷和是辞官、亦或继续任职,皆背负此名!
除非朱厚熜,日后为其证明。
不然《明史·奸臣传》必有其在于上!
然而这一切王琼并未直说,甚至一再维护杨廷和,称其辅弼良臣,有霍光之能、之功,无梁冀之恶、之奸,可谓用心良苦,一石数鸟!
向使天下人知道此意,实乃明褒暗贬,但亦拿之无可奈何!
且杨廷和事后,还需领子上门拜谢。
总不能杨廷和被王琼救后,还谓其借古讽今吧?
即使事实的确如此,可并无任何证据。
要是杨廷和四处告知,称王琼心思险恶,借古讽今,则必有失君子大度。
是故杨廷和只能哑巴吃黄连——有苦说不出!
谁让他坐上那个风口浪尖的位置?
注定为天下人所责!
朱厚熜在此刻,也对明朝政斗高手,有了一个深切认知。
其手段犹如羚羊拐角,无迹可寻……
引经据典,口吐锦绣,若非精于此道者,尚以其夸己,实则坠如彀中仍不自知!
在王琼首当其冲,为杨廷和说话之后,人群中早已等待机会的官员,则抢在百官发话之前,咳嗽一声。
朱厚熜甚是疑惑,此等事情,一个站在末尾官员,也有如此巨胆,敢抢在一众高官面前说话?
其实不知止朱厚熜一人,百官皆疑惑不解,颇想看看是何人如此大胆,然限制于冠上展翅,无法回头探视,故而忍住。
朱厚熜见有人发言,也未想过不让人言。
朝堂嘛!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明祀请大家收藏:(m.19wxw.com)明祀19文学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